“聽說董諾博士回來了,請幫我預約周一上午他的專家號。”“你好,請問董諾博士周六上午還有專家號嗎?”最近,廈門大學附屬廈門眼科中心預約熱線的工作人員每天都能接到數十個預約眼表及角膜病??贫Z博士看診的電話。原來,這些求診患者多數是董諾的“粉絲”或是“粉絲”的朋友,當他們聽說董諾已經結束在美國和印度的15個月學習期后,都搶著預約這位“老朋友”。
據了解,2月14日是董諾留學歸來后在該院五緣院區(qū)看專家門診的日子,當天早上共接診35人,其中“粉絲”復查就診的比例高達80%。
董諾為何如此受歡迎?停診15個月的他在國外做什么?學習了什么新技術?讓我們一起了解下。
換位思考
主動加微信溝通病情
今年38歲的董諾師從被譽為我國“干眼之父”的劉祖國教授。“我的導師創(chuàng)建了我國眼表疾病研究中心,并開設干眼病專科門診,他嚴謹的治學精神和理念深刻地影響著我。尤其是2009年我從廣州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博士畢業(yè),加入廈門眼科中心眼表及角膜病??坪?,又與他共事,無論臨床經驗還是科研方面,他都給我提供了很大的幫助。”在廈門眼科中心,董諾從一名住院醫(yī)師做起,歷經主治醫(yī)師、副主任醫(yī)師,直到去年獲得主任醫(yī)師資格證,成為當時我省眼科界年輕的主任醫(yī)師。
“乖乖,你坐這邊,讓我好好看看”“咋啦,怕疼?放心吧,一點都不疼”“開的都是對癥的藥品,阿姨您放心,很快就會好……”這是董諾出診時與患者的日常交流用語。
董諾認為,要做一名好醫(yī)生,先是要做好人,遇事?lián)Q位思考,站在患者的角度,想想患者的病痛,才能更好地為他們看病。剛開始看門診時,因為患者的不理解,他也曾被患者家屬責問過,但他告訴自己那只是因為家屬擔心患者,人之常情。董諾說,“患者把眼病托付給我們看,把痛苦向我們傾訴,我們醫(yī)生要學會面對患者和其家屬的種種負面情緒,學會傾聽并進行開導,而不是反射性地進行反駁。”
“醫(yī)生和患者的共同敵人是疾病,患者的需求不僅是醫(yī)生的價值體現(xiàn),也可以讓醫(yī)生提升醫(yī)術。”
行醫(yī)16年來,為了了解患者愈后情況,董諾常常主動將聯(lián)系電話和微信給患者,讓患者隨時可以和他溝通病情及用藥后的反應。由于患者日漸增多,他的微信號滿員5000后,又申請了一個微信,如今也有2000多名好友。“停診的15個月里,老患者只要有問題都在微信上咨詢我,檢查記錄、恢復情況等拍張照片傳過來,我會給他們提供個性化的建議。”
海外求學
帶回新科研成果
董諾頭頂多項光環(huán),“福建省五四青年標兵”“廈門市第三屆十佳青年醫(yī)生”“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福建省中青年骨干人才重點項目等共10項”“在國內外醫(yī)學雜志上發(fā)表論文39篇,發(fā)明專利4項”……在外人看來,他風光無限,但對自己嚴格得近乎苛刻的董諾,卻時常因疑難眼病的臨床治療和基礎研究徹夜難眠。
“臨床中遇到的疑難雜癥越多,越發(fā)現(xiàn)自己臨床經驗不足,就越想尋找更新更好的治療方法。”董諾說,他想更多地了解眼科臨床與基礎醫(yī)學的前沿知識,因此,當美國Baylor醫(yī)學院De-quan Li教授向他發(fā)出博士后研究邀請時,他不假思索就答應了。“Li教授在眼科、干細胞與再生領域的貢獻聞名世界,能在他那兒學習新的臨床與科研,是我夢寐以求的機會。”
據了解,董諾在美國長達14個月的博士后研究中,他不僅在角膜緣干細胞的基礎研究方面獲得美國獅子會視力基金會課題資助,還在夏威夷舉辦的2018國際眼表疾病學會做專題發(fā)言,并發(fā)表3篇論文。
為進一步提升自己的手術技能,2019年1月完成美國博士后學習后,董諾又和葡萄牙、哥倫比亞等國的眼科專家作為訪問學者前往印度Mahatme
眼科醫(yī)院學習深造,其獨立完成的70多例手術獲得同行眼科專家的高度認可。
國際眼科學界的臨床理念、醫(yī)學倫理讓董諾謹記于心,更為重要的是堅定了董諾的信念———要將新的科研成果運用到臨床上。他舉例說,“比如,之前遇到干眼癥伴隨疼痛的患者,應用多種治療方法后仍然無效,我以為是心理問題引起的疼痛不適。如今,通過在美國的臨床學習,我才知道這類患者是因為干眼癥合并角膜神經痛,可用自身的血清治療;而新的深板層角膜移植術突破了原有的1個角膜應用1個患者的局限,而且創(chuàng)傷小、恢復快、術后排斥少。”